改革开放浪潮兴起,市场经济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一股下海经商的浪潮。很多人不甘于养尊处优,下海之人员很多原本都是政府机关人员,他们放弃有保障的就业体系而开始从事风险较大的商业,1984年1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深圳,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年限,也是在那一年前后,国家计划定点生产。1985年开始,冰箱、洗衣机、空调的生产需要国家颁发的定点生产许可证。这段历史是中国家电业打基础的时期,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家电企业开始觉醒、开始全速前进。

  2017年12月26日是苏宁成立27周年,27岁的苏宁是如何历练成长的?面临生命中的两大竞争对手国美和京东,苏宁是如何逆境生存的?曾经,27岁的张近东正值风华正茂,如今他的孩子苏宁也已经27岁,苏宁是否也是飒爽英姿,风华正茂地走下去吗?

  1990年首次创业,张近东放弃已有的稳定事业,开启下海经商之路。

  1984年2月,有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宣布对外开放,我国开始涌起第一拨下海经商的热潮,包括联想柳传志、海尔张瑞敏也走上了创业之路,而这一年9月,张近东刚刚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被分配到南京鼓楼区的一家区属企业工作。

  只是稳定的事业似乎难以满足张近东的野心。1990年12月26日,张近东以10万元成立了一家名为“苏宁交电”的两层店面,并命名为南京苏宁交家电公司,这便是苏宁云商的前身。

  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消费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家用电器逐步成为消费的热点,巨大的需求成为支撑家电行业迅猛发展的前提,也是家电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在这消费需求爆发的时期,计划模式下的商业,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了,这也促进了家电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88年到90年代是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快速期。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中国家电行业大致历经三阶段:家电批发市场兴起——直营商专卖店——家电连锁起步扩张、竞争洗牌,而1990年成立的苏宁恰恰抓住了这个阶段。

  苏宁专营空调起家,在当时电视、冰箱火爆的时期,张近东却选择了冷门的空调。但是几年的发展也证明了张近东的选择是对的。空调专营能够兴起,在于它与当时国营大商场的粗狂式经营不同,张近东选择“一条龙”服务,送货、安装、维修、保养等服务集于一身,而这或许也成为苏宁早起成功占领空调市场的一大优势,也为苏宁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家电行业爆发期积累了早期铺垫。

  1998年,中国家电行业爆发期出现,苏宁二次创业——专业零售转型综合连锁零售

  此时,苏宁的空调业务已经空前壮大,但同时,大环境下,中国住房改革之风兴起,或许让苏宁看到单单进行空调业务过于狭隘,而当时经营空调已经不再是优势。而向综合电器连锁经营转型,则是一条正确的选择。实际上,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大环境背景,1994年中国的城镇住房制度开始走改革之路,这也将带动消费者住房需求的增加,随之则是家用电器的强烈需求。

  1988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推出《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1991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

  1994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而住房政策的变化,也给了苏宁一次阔步向前的机会。

  为了发展综合电器连锁零售模式,苏宁砍掉50%的批发业务,可以说是断掉了半壁江山,但是张近东这样做了。1999年,南京新街口旗舰店开业,则标志着苏宁电器从空调专营转型到综合电器全国连锁经营,实际也证明发展综合电器零售业务的选择是符合当时行业趋势。

  2000年,全面推进全国电器连锁发展,成立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苏宁电器连锁网络从南京走向浙江、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初步建立了全国连锁发展的战略布局;2004年,苏宁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抓住时机,在家电行业继续深耕,也让苏宁和国美两大巨头并驱前进。

  前有国美,后有京东

  上个世纪,作为中国家电连锁业态的两大巨头苏宁和国美,在成立年代、连锁模式、上市时间、扩张之路等具有相似性。

  然而国美在2010年摔得重重一跤,让苏宁抓住一次加快开店步伐和海外扩张进程的机会。只是好景不长,苏宁便与一股更强的电商力量京东商城不期而遇。

  假如曾经首富黄光裕重出江湖,这两位曾经力挽狂澜的中国家电连锁巨头再次相遇,双方是化干戈为玉帛,又或是撸起袖子继续干?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曾经的结盟兄弟万达,如今将在资本层面,万达、苏宁两家2018年有大规模合作,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表示:“目前没有宣布,还没有签约。”据了解,万达广场除了支持苏宁开更多门店外,还将为苏宁定制商业中心,王健林称,“随着苏宁自己并购业态增加,包括母婴、生鲜超市易购很多在一起,我们就会把苏宁作为核心店,围绕着苏宁再做其他配套的吃喝玩乐的产品等等,明年将开展比较规模化的定制服务。”

  走了国美,来了京东,促使苏宁加快互联网转型步伐

  2007年之后,中国的家庭电脑迅速普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空前加快,电商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关注重点。加之1998年成立的京东多媒体公司,在2004年关闭线下业务转做纯线上业务,并于2007年更名为京东商城,双重影响下更加促使张近东重新对互联网的思考。

  所以,2009年试运营的苏宁易购于2010年开始后上线运用,然而对于一直主攻线下的苏宁来说,实体零售转战线上不那么简单,加之当时消费者大都以淘宝价格做对比,苏宁易购要争夺用户,只得是微利或者是亏本降价销售。如此一来,线上渠道如何开拓、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成为实体零售业的普遍难题,虽然电商是当时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但对实体零售企业而言,线上零售低价、低毛利的问题无法避免。

  虽说张近东嗅到了当时线上电商对苏宁的“威胁”,但是当时面对京东以及2012年京东引发价格战,使得双方开启一场恶战,2012年8月14日上午,刘强东在其个人微博连开三枪直接向苏宁电器宣战,下午,苏宁易购宣布应战,8月15日上午9点,中国互联网上史无前例的家电价格战正式开打。业绩说明一切,对苏宁来说,拥抱互联网这条路不是那么容易走好。毕竟2014年上半年,京东的营收就超过了苏宁线下加线上的整体营收。

  这场价格战让苏宁开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场价格战中,苏宁在2013年提出的“线上线下同价”策略似乎具有前瞻性,而曾经张近东将“双线同价”定义为“苏宁转型云商的根本性突破”,但时间的推移证明了这样的做法只能让苏宁继续倒退。

  苏宁经过2009-2012年互联网转型的初步探索,2012年到2013年,苏宁的第三次创业路径基本确立。最终,张近东选择了一条虚实融合的路,即线上便利与线下体验结合的O2O模式。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苏宁云商,提出要做“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由此,苏宁转型的大幕拉开。

  当然,苏宁转型期间不会选择孤军奋战,2015年,阿里以约283亿元战略投资苏宁,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而苏宁则以140亿元认购了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新发行股份。当年正是O2O、互联网+的时代,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刻不容缓,就阿里苏宁互相入股一事,业内相关人士表示,这是其双方各自遇到O2O转型瓶颈,相互借力图突破;商场利益驱动,无关爱恨情仇。

  所以苏宁拥抱阿里不能单单看成是针对京东所做;相互入股不证明能有效配合,求投资回报大于针对第三方;线上线下融合进入新阶段,O2O新商业成现实。当然,阿里苏宁的结合,不管从当时的背景或是苏宁本身转型期来看,苏宁易购与淘宝、支付宝的接入,在当时都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第三次创业,八年转型“抗战”,苏宁业务板块从单一电器到八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

  1月15日,张近东召集全体管理人员,拉开了“场景互联网零售”的“造极”大幕,并制定出2020年向着交易规模四万亿、线下两万店和全渠道高于互联网转型期两倍增速的目标全力冲刺。同时公布苏宁以易购、物流、金融、科技、置业、文创、体育、投资八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这是苏宁为实现2020年目标对智慧零售生态圈的战略升级。

  近年来,苏宁零售线下业务主要是升级店面业态,包括云店、常规店以及县镇店等互联网化门店的升级,苏宁超市、红孩子母婴店等不同店面业态布局正在加快开店速度;苏宁不仅打造苏宁易购云店、苏宁易购直营店、苏宁超市、苏宁红孩子、苏宁小店等覆盖城市、农村、社区、校园等市场业态,去年第三季度推出苏宁易购汽车超市、苏宁无人店等新兴业态。

  苏宁的线上仍深耕于苏宁易购,提升其精细化经营能力。发展电商,离不开的是物流,近日张近东宣布,将物流升级为集团产业板块独立运作,为集团“极速”发展制定前瞻性的规划,要在人员保障、基地储备、网点支撑、合作伙伴协同等方面提前储备,向着未来三年一千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五年成为最大消费品仓储服务商的目标来发展。

  过去一年里,苏宁首先成立苏宁物流研究院和S实验室,集中力量打造苏宁智慧物流生态;2017年4月,苏宁与天天正式完成股权交割,9月双方共建B网,整合“最后一公里”;无人零售趋势下,苏宁未来计划围绕无人机上下游配套产业在全国建设5000个无人机智慧物流枢纽。截至2017年9月末,苏宁物流及天天快递拥有仓储及相关配套总面积628万平方米,快递网点近20000个,物流网络覆盖全国352个地级城市、2810个区县城市。

  其实,苏宁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自2012年开始下滑,也是自2012年开始,苏宁的销售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明显增加,2012至2016年分别为12.01%、12.10%、12.95%、12.28%、11.74%,均保持在两位数。而广告促销费、租赁及仓储费、其它费用和人员费用自2012年直到今天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或许这也成为近年来苏宁扣非后亏损的重要原因。当然2012年整体宏观经济的下滑也可视为原因之一。

  而2018开年,为更加体现智慧零售,苏宁发布拟更名“苏宁易购”的计划,又对八大业务板块做了阐述,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苏宁又将与智慧零售擦出什么火花?

  零售变革2017,苏宁云商如何迈开步子继续前行?

  2017年12月,苏宁召开大开发战略发布会,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发表演讲,他表示苏宁在未来三年要实现15000家店、2000多万平方商业实体的落地,店面总数接近2万家,此外,苏宁的数据、物流和金融等服务产品已经实现全部互联网化,均可对外开放。

  2017年被认为是新零售元年,自2016年10月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便一炮而起,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拥抱新零售,从开始的盲目无知到现在的沉着应对。阿里新零售、京东的无界零售以及苏宁提出的智慧零售似乎逐渐成为整年的关注点,而实则,这些概念的提出都大同小异。

  所以是否可以解释为由当年的传统零售企业拥抱互联网转为电商企业开始发力线下业务呢?正如张近东此前对苏宁转型这样总结道:“苏宁的转型,经历了‘+互联网’和‘互联网+’两个阶段。“+互联网”就是将原有线下的资源和能力拓展到线上去,开展数据化的运营;而‘互联网+’则是让融合后的互联网技术再反哺线下,通过嫁接、叠加,不断改造和优化线下实体的业务流程和零售资源。简单说,就是先互联网化,成为“云商”,再把互联网上整合的资源带到线下来,变成各种业态,最终实现了线上线下的O2O融合运营。”

  2017年,线上线下融合已成为主流趋势,零售变革在此一举,当然,从各个电商企业都会有所发现。庞大的阿里和京东电商体系也紧紧抓住拓展线下渠道的机遇。

  阿里在零售领域的布局开始于2014年入股银泰,前文中提到的与苏宁合作同样是布局中的战略,而阿里“新零售”战略提出后,布局明显加速,包括入股线下零售企业三江购物、联华超市和新华都,发展新兴业务如盒马鲜生、零售通、淘咖啡无人便利店。以及阿里以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系列动作表明电商巨头不仅开始接入零售领域,也着实在线下发力。

  当然京东也没有闲着,去年4月份,刘强东宣布未来5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将开在农村。而在无人零售的风口,京东开始涉水无人超市、无人货柜等线下新业态。

  不知道相对阿里、京东来说,按照零售的发展态势,是否苏宁更具优势?反正在张近东看来“在电商领域里,苏宁是最懂线下商业的,而在线下商业中,也很少有人比苏宁更懂得电商运营”,当然有一颗乐观之心,也没准可以扳回一局呢?毕竟苏宁也曾受到京东商城的剧烈冲击。

  前浪后浪推前浪,后浪再强也需要前浪的经验传授;前浪经验再丰富,也需要紧随时代,不敢怠慢。苏宁从空调专营小企业、与国美齐驱并进成为中国电器行业两大巨头、再到近年来成长为中国家电行业的大企业,只是自从开启互联网之路,苏宁曾经的霸气和强势似乎显得消磨殆尽,有些疲惫。所以,曾经辉煌已成为历史,数风流企业,还看今朝。

  顺应潮流,适时改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家电行业、零售行业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继续跻身前列,走好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融合之路不仅是苏宁需要紧迫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电商企业和传统零售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